从“新质生产力”到“黄河生态”:2025考研政治必背时政热点与答题模板
创建时间 :2025-11-03 13:51:52
点击量: 属于:新闻资讯
咨询考研问题,研趣法硕考研官方联系方式:19315298705(微信同号)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核心考点,在选择题和分析题中均占据重要分值,2025年考研政治更是聚焦“新质生产力”“黄河生态”等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重大议题。本文将系统拆解两大热点的核心考点,并配套实用答题模板,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得分关键。一、核心热点一: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是2024-2025年的顶层设计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其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考研政治马原、毛中特学科的交叉考点,需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精准掌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体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态跃升。 新型劳动者:具备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迭代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质劳动资料: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工具;新质劳动对象:包括传统对象数智化、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数据等非实体生产要素。重大意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一方面破解我国高品质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主动权,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实践路径:一是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三是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设问方式:结合材料,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说明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① 理论定位(总起):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物质技术基础。 ② 意义阐述(分述):从高质量发展维度,破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从国际竞争维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掌握发展主动权;从民生维度,通过产业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③ 实践路径(总结):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坚持“创新驱动+制度保障”双轮驱动,既要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强化原创性突破,又要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让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引擎。马原结合点:可关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新质生产力(生产力跃升)推动生产关系调整(体制机制改革),而完善的体制机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易错点1: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而非“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易错点2:新质生产力并非否定传统产业,而是推动传统产业“质态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二、核心热点二:黄河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兼具生态与经济双重维度,是毛中特“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考点的重要载体,需把握“生态优先、协同发展”的核心逻辑。战略定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其核心原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当前推进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关键在于构建大保护大协同格局,这是由黄河横跨多地形、生态系统复杂的地理特征决定的。主要矛盾: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沙关系失调(这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产业结构偏重,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上下游、干支流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同时,上中下游存在差异化问题,如上游初春凌汛、下游海水倒灌等具体挑战。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目前流域84.9%区域已重现绿意;二是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三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建节水型产业体系;四是健全协同治理机制,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强化跨区域联动,如山东河南跨省水质共治典范,并完善黄河保护法治体系。设问方式: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说明我国构建黄河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的实践逻辑。① 理论定位(总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② 意义阐述(分述):从生态维度,修复脆弱生态系统,解决水沙失调、水土流失等核心问题,提升生物多样性,目前黄河干流已连续3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从发展维度,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难题;从治理维度,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为大江大河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内涵。 ③ 实践路径(总结):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需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相结合,既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治保障和协同机制,又要立足上中下游差异化特征,聚焦水沙关系调节等核心任务,以科技为支撑(如“一市一策”综合治理方案),久久为功实现生态安澜与高质量发展双赢。马原结合点:可关联“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黄河流域是有机生态整体,上下游、干支流相互关联,需树立系统思维推进协同治理;还可关联“矛盾特殊性”——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化生态问题,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易错点1:黄河流域治理的“症结所在”是水沙关系失调,而非单纯的水资源短缺;易错点2:黄河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并非“平均用力”,而是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易错点3:《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是黄河保护的法治基础,并非仅针对生态修复,还涵盖产业发展、协同治理等内容。2025年考研政治时政复习需把握“理论+实践+模板”三重逻辑:一是锚定核心考点,从“定位-矛盾-路径”维度拆解重大议题,如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跃升”、黄河保护的“协同治理”;二是强化学科关联,将热点与马原唯物史观、毛中特新发展理念等核心理论深度绑定;三是活用答题模板,通过“总起定位-分述意义-总结路径”的结构实现规范表达。建议考生结合本文模板,配套最新政策素材强化练习,提升热点转化与答题得分能力。

扫一扫,咨询考研课程疑问解答
领取考研备考资料,了解更多考试相关信息
咨询考研问题,研趣法硕考研官方联系方式:19315298705(微信同号)